
吉林省将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检查验收工作
2015年9月,吉林省启动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2015年度项目的工作任务进入收尾阶段,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将于8月20日—9月20日对各试点县(市、区)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验收。
7月31日,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根据农业部《关于做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和《201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指导方案》要求,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检查验收方案》,要求各试点县(市、区)农业部门于8月20日以前,会同财政等部门负责对项目完成情况组织自检,形成自检报告;填报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本次项目检查验收将重点从项目文件资料、任务完成情况及财务管理等三方面进行。
——文件资料:重点检查自检报告、项目总结、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报告;项目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 ;项目管理档案;财务档案。
——任务完成情况:
1、秸秆翻压还田,重点检查:面积、地点、秸秆还田数量(1/2 、1/3还是全量)等情况;招标采购情况(招标采购文件、中标企业或服务组织名单、合同等);配套技术落实情况(是否制定技术规范、是否组织开展了田间技术指导、相关技术资料);补贴资金使用情况(补贴标准、补贴数额、发放程序、公示及发放时间等资料)。
2、秸秆堆沤还田,重点检查:地点、数量、施用时间及面积;采取方式(购买服务还是技术补贴方式);堆沤使用秸秆与畜禽粪便比例;技术规范资料;补贴资金使用情况(补贴标准、补贴数额、发放程序、公示及发放时间等资料)。
3、施用有机肥及养分调控,重点检查:落实地点、面积、施用时间、每亩施用量;招标采购情况(采购数量、招标采购文件、中标企业名单、合同等);质量监管情况(质量抽查报告);补贴资金使用情况(补贴标准、补贴数额、发放程序、公示及发放时间等资料)。
4、粮豆轮作,重点检查:落实地点、面积;配套技术落实情况(栽培技术宣传培训情况、药害防治措施、田间调查等资料);补贴资金发放(补贴标准、补贴数额、发放程序、公示及发放时间等资料)。
5、耕地质量监测,重点检查:监测点设立地点、数量;监测设施购置(设施名称及数量、资金使用);土壤样品采集与测试情况(检测数据资料);监测资金使用情况。
——财务管理:重点检查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资金发放签批手续是否完备;资金使用范围合理性;票据的规范性;财务档案的完整性;项目审计情况。
推进落实2016年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
——制定《2016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推进落实方案》
为推进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开展,全面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任务,根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推进落实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和吉林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2016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推进落实方案》。
2016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范围选择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和宁江区(含华侨农场)为试点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实施面积1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0.5万亩,项目实施地点与2015年一致。
《方案》要求各项目县利用培肥地力、改善耕层、轮作耕种、科学施肥等四项重点措施,力争在3年时间内,使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项目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达6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40%以上。逐步探索总结出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
项目区重点实施六项内容,一是秸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秸秆旋耕还田、秸秆腐熟堆沤还田等秸秆还田技术;二是增施有机肥: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积造有机肥;三是深翻深松:实施深翻深松,确保耕作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四是科学施肥: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水溶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等肥料产品,实现土壤养分平衡和化肥施用零增长;五是粮豆轮作:建立合理的粮豆轮作制度,推行粮豆轮作,用养结合,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六是耕地质量监测及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监测耕地质量变化状况;依托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黑土地保护耕作模式研究及效果评估。
2016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补贴资金1.2亿元,每个试点县(市、区)补贴资金3000万元。《方案》对资金的使用方式、支持内容等做了明确规定。
——使用方式。采用物化补贴、购买服务和对农民直接补助的方式,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补贴资金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肥料生产企业倾斜,做到“资金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模式与补助方式相结合”。
——补贴内容。一是秸秆还田。补贴农机作业费,由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实施。二是堆沤有机肥。通过购买服务,组织农业合作社、有机肥生产企业等组织开展秸秆、畜禽粪便集中堆沤并施用到田。三是增施有机肥。通过向有机肥生产企业、规模化养殖场以及专业合作组织购买有机肥及服务,提供有机肥的生产企业或其它服务组织负责将有机肥施用到田。四是科学施肥。采取物化补助方式,推广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等肥料产品。五是粮豆轮作,对玉米改种大豆的收入差额给予资金补贴。六是耕地质量监测与关键技术研究。适当购置必须的监测、检测设备,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档案、管理档案、农户档案和地块档案;开展黑土地保护耕作模式研究及效果评估。
吉林省启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
2016年,农业部拨付8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吉林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为推动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8月份,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根据《农业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促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我省秸秆资源分布情况,结合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重点任务,选择农安、德惠、榆树、九台、双阳、梨树、公主岭、伊通等8县(市、区)作为试点,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方案》确定了试点项目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提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利用、提升耕地质量为目标,坚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推进秸秆多途径、多层次利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秸秆综合利用及禁烧的工作思路;同时,遵循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标本兼治、堵疏并举、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原则,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开展,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加快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
工作目标:通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或在上年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基本杜绝露天焚烧秸秆;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水平大幅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耕地质量明显提升;秸秆能源化利用得到加强,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探索总结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可推广、可复制、接地气”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技术模式或运行机制。
工作任务:加强监管力度,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大力推进秸秆“五化”利用,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一是强化监督管理,严禁露天焚烧秸秆。建立健全秸秆焚烧管控网络,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焚烧秸秆危害性的认识,通过政策鼓励扶持,引导农民自主自觉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建立奖惩措施。
二是加强地力培肥,促进秸秆“肥料化”利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秸秆翻压还田、覆盖还田、旋耕还田、留高茬还田、堆沤还田等秸秆还田技术,制定秸秆还田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促进种养结合,提升耕地质量。
三是积极鼓励引导,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场(小区)、饲料加工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引导秸秆饲料规模化生产。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推动秸秆“基料化”利用。扩大秸秆食用菌基料化应用,培育壮大秸秆基料化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秸秆育苗、花木基质、草坪基料等利用新途径,带动秸秆基料化产业发展,提高秸秆基料化应用比例。
五是积极研究探索,促进秸秆“原料化”利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对已经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秸秆多糖、秸秆淀粉、造纸、板材等,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积极研究加快产业扩张和技术扩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秸秆工业化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六是大力培育发展,促进秸秆“燃料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支持秸秆生产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油、乙醇、秸秆发电等。
《方案》要求: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一要集中连片、整县实施。抓好秸秆资源量大、禁烧任务重、综合利用潜力大的区域,整县推进实施;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机场沿线、城市周边等秸秆禁烧重点县(市)。二要多元利用、农用优先。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为手段,加快秸秆捡拾打包和加强秸秆还田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循环利用,提升耕地质量;对秸秆综合利用亟需的农机装备应补尽补。三要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农业、农机、畜牧、环保、能源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落实目标任务,明确部门责任,制定奖惩措施,推进工作开展。四要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充分发挥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
为确保项目资金的高效、安全运作,省财政将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给我省的秸秆综合利用补助资金额度,下达试点补助资金,由试点县根据试点任务自主安排,用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资金使用按照“资金与工作任务匹配,模式与补助方式结合”的原则,确定工作任务和主推技术模式,合理分配项目资金,科学测算补助标准。
省农委、省财政厅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联合成立了以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包维国副主任为组长的项目领导组,负责项目组织和管理,成立以吉林农业大学赵兰坡教授为组长,以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的专家指导组,指导项目实施,以保证项目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目前,我省正在着手建立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对秸秆综合利用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情况)、秸秆焚烧卫星巡查监测情况等指标进行考核,秸秆综合利用为试点县政府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补贴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考核后三名的县将退出试点范围。
梨树黑土地论坛•2016年会开幕
9月1日,梨树黑土地论坛•2016年会在梨树县隆重开幕。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兴土、武维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康绍忠,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所长姬兰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郧文聚,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处长李荣以及部分国外专家和国内专家应邀出席开幕式。
四平市委书记赵晓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越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进,副市长王宇出席开幕式。
赵晓君指出,梨树作为四平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全力打造“中国农大梨树试验站”、“中国农大科技孵化园”、“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等高端平台,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农技推广应用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加快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梨树黑土地论坛”自举办以来,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强大科研实力,紧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等核心课题,深入组织开展高端学术交流,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正在成为享誉华夏的农业交流研讨特色品牌、加快产学研合作的标杆典范、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强力引擎。各位院士专家都是载誉无数的顶尖学者、业界翘楚,带来了先进发展理念、前沿农业技术、一流科研成果,本次论坛必将激荡出更多智慧火花,催生出更多科技成果,为推动四平乃至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我们将坚持农业立市不动摇,聚焦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以创新引领农业转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种养结构最优化、耕作方式机械化、三产融合最大化、新型农民职业化、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市上下要自觉扛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以这次黑土地论坛为契机,主动对接高端资源、高端要素、高端项目,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四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梨树县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提供最优服务、搭建最佳平台、创造最好环境,擦亮黑土地论坛“金字招牌”,在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上率先破题、闯出新路,努力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把黑土地论坛作为四平品牌倾力打造,真正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我们真诚期盼与院士专家全方位合作,把四平打造成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场”,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油助力。
开幕式上,柯炳生、李荣、武维华分别讲话,梨树县政府与相关院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签约,与会领导证签。
省、市相关部门领导,梨树县有关领导,梨树县各乡镇党委书记、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东北百家报业社长,部分企业嘉宾参加活动。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简报 第十期
来源:吉林省土壤肥料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9-12
- 上一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简报 第十一期
- 下一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简报 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