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技术原理
取秸秆归行覆盖免耕播种或条带整地秸秆粉碎还田种植与深松整地结合。 一是通过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 量,培肥地力,有效解决土壤“瘦”的问题;二是通过深松 整地打破犁底层,破除土壤板结,增加耕层厚度和土壤蓄水 保水与供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性能,有效解决土壤“硬” 的问题;三是通过秸秆覆盖遏制地表径流、防风固土,有效 解决土壤侵蚀问题;四是通过秸秆覆盖还田条带种植,有效 解决春季因秸秆量大、地温低影响播种与出苗质量的问题。
2适应区域
风沙干旱玉米连作区,区域耕地特点为黑土层薄,砂砾底偏多,耕层浅、犁底层厚,土壤贫瘠, 抗旱保水能力较差,受风蚀、水蚀侵害,水土流失严重。
3操作要点
3.1 秸秆处理
秸秆机械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并抛撒于地表,留茬平均高度 15cm,秸秆粉碎长度≤20cm,秸秆粉碎后应抛撒均 匀,无明显堆积,无明显漏切。3.2 土壤耕作
条带整地秸秆粉碎还田方式:用“垄体深松碎土整地 机”沿原垄进行作业,对原垄体进行深松,随后碎土刀辊对深松产生的垡条和玉米根茬切碎,后面的收土板把被切碎的 土壤收回到垄体位置,形成新垄,同时将秸秆归行到垄沟 内,并有少量土壤覆盖,垄体内无秸秆混入现象。如图1 所 示。作业速度以 3 公里/小时—5 公里/小时为宜;在风沙较大地区在此项作业后,应沿原垄进行镇压作业,镇压时以表土 不粘镇压滚为宜。
秸秆归行方式:采用专用的小型秸秆归行机械对下茬玉米播种行上覆盖的秸秆向两侧休闲行进行分离处理,清理出 地表裸露的待播种带(行),播种带宽度为 40cm~50cm,休 闲带宽度为 80cm~90cm。
深松深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建议为 25cm~35cm, 以打破犁底层为宜。
3.3 播种施肥
1)品种选择及其处理(1)品种选择。按当地生态类型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 地选择通过审定的耐密、秆强、抗倒、丰产性突出的主导品 种,品种熟期要严格按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要求选择,坚决杜绝跨区种植。应用清选机精选种子,要求纯度大于 99%,净 度大于 98%,发芽率大于 95%,水分小于 13.5%,粒型均匀一 致。
(2)种子处理。应用包衣机将精选后的种子和种衣剂拌 种包衣,减轻病虫危害。在播种前根据当地的各种病虫害发 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类型的玉米大豆种衣剂,严格 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包衣,可有效地预防控制苗期病虫 害的发生。对一些地下害虫严重发生的地方,可以对种子进 行二次包衣处理。
2)精量播种施肥东北地区要抓住地温早春回升的有利时机,利用早春 “返浆水”抢墒播种。当耕层5~10cm地温稳定通过 10~ 12℃时开始进行播种,并做到连续作业, 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在播种适期内,要根据品种类型、土壤墒情等条件确定具体播期。中晚熟品种应适当早播,以便保证霜前成熟;早 熟品种应适当晚播,使其发棵壮苗;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 应当抢墒早播;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应根据玉米大豆栽培的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及玉米大豆生态类型具体分 析,选定最佳播期。
条带整地秸秆粉碎还田播种方式:播种作业可以使用普通的精量播种,实现不用免耕播种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也 可以使用轻简型免耕播种机作业。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 覆土等环节。
秸秆归行播种方式: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 施肥、覆土等环节,播种量按计划保苗株数增加 10%。
播种深度 4~5cm,确保种子播在湿土上。播种深度合格 率≥75.0%,粒距合格指数≥60.0%,重播指数≤30.0%,漏播 指数≤15.0%,变异系数≤40.0%,机械破损率≤1.5%,行距 一致性合格率≥90%,邻接行距合格率≥90%。垄上播种相对 垄顶中心偏差≤30mm,播行 50m 直线性偏差≤50mm,地头重(漏)播宽度≤50mm,播后地表平整、镇压连续,晾籽率≤ 2%;地头无漏种、堆种现象,出苗率≥95%。调整播量时,应 考虑药剂拌种使种子质量增加的因素。
播后及时重镇压,覆土镇压强度根据土壤类型、墒情进 行调节,随播种施肥随镇压,做到覆土严密,镇压适度(2~ 3.5kg/cm2),无漏无重,抗旱保墒。
结合播种施种肥于种侧 5~6cm、种下 5~8cm 处,种子和 化肥要隔离 5cm 以上。施肥量按照农艺要求调节施用,各行 施肥量偏差≤5%,施肥深度合格指数≥75%,种肥间距合格指 数≥80%,地头无漏肥、堆肥现象,切忌种肥同位。
3.4 田间管理
主要包括:病虫草害防控、中耕和化学调控等环节,操作要点同上一模式中的 3.3 部分。
3.5 收获作业
玉米选用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玉米果穗直接收获或籽粒直收获;果穗直收要求玉米籽粒含水率<35%、果穗下垂率<15%、茎秆含水率<70%、植株倒伏率<5%;机械化籽粒直收要 求玉米籽粒含水率<25%。。
大豆采用大豆专用联合收获机收获,建议配置挠性割台 适时收获。4.1 经济效益
玉米秸秆条带还田保墒增温技术模式每公顷作业成本为 2400 元,常规种植方式每公顷作业成本为 3100 元,该技术模 式可节约成本 700 元,玉米产量可增加 10%左右,公顷节本增 效合计 1900 元。
4.2 社会效益
随着玉米秸秆条带还田保墒增温技术模式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形成了以合作社或农机大户带动下的土地规模化经营 模式,加快了玉米生产机械化及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进 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4.3 生态效益
玉米秸秆条带还田保墒增温技术模式不仅有效改善土壤肥力质量,有助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减少了秸 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实现了秸秆资源的高效利 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模式二、保墒增温提升地力技术模式
来源:吉林省土壤肥料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2-05-17
- 上一篇:暂无相关信息
- 下一篇:模式一、水土保持提升地力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