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吉林省土壤肥料信息网 ,今天是: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通知

    吉土肥字〔2017〕25号 关于印发《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吉林省土壤肥料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06-08



  • 吉土肥字〔201725


    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关于印发“吉林省耕地

    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土肥站、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部署和“藏粮于地”发展战略,推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研究制定了“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吉林省壤土肥料总站

                     2017410


    全文下载:关于印发《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附件

    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安排部署和“藏粮于地”发展战略,推动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促进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适用技术模式和典型工作机制普及应用,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

    ()总体思路

    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强化绿色发展和用养结合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先、保护为重的原则,依靠科技,探索模式,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粮食主产区和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地区为重点,连片治理、建一片成一片。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持之以恒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机制,发挥政府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行动目标

    2020年,全省耕地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有效遏制耕地土壤养分失衡、耕层变浅、有机质含量降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复。

    1.耕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2015年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粮食主产区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0厘米以上,耕地土壤肥力持续提升。  

    2.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较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

    3.科学施肥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利用率较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4.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完善耕地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利用高效、质量稳定、环境安全耕地质量保护与利用格局。

    二、技术路径、区域重点和技术措施

    ()技术路径

    按照“改、培、保、控”技术路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改”改良土壤。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治理水土侵蚀,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培”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粮豆轮作套作、固氮肥田,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提升土壤肥力。“保”保水保肥。实施深松深翻,增加耕层厚度,推广保护性耕作,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控”控施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面源污染。

    ()区域重点

    根据我省主要土壤类型和耕地质量现状,突出粮食主产区和耕地质量退化典型区域,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针对耕地质量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东部山区半山区以坡耕地改造,防止水土流失为主;中部粮食主产区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防止耕地质量退化为主;西部盐碱干旱区以改良培肥、节水灌溉,提高耕地质量和提高灌溉效率为主。

    (三)技术措施

    集成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优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1.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和秸秆堆沤腐熟还田等不同方式的秸秆还田技术。一是大力推广应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以梨树县为示范县,辐射双辽、伊通以及松原、白城所辖部分县(市);二是大力推广应用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技术,以公主岭和宁江区为示范县,辐射长春、四平、辽源、松原所辖部分县(市)。三是大力推广秸秆堆沤腐熟还田技术,以榆树市和农安县为示范县,辐射全省各县(市、区)

    2.积极引导有机肥积造施用。一是以我省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为主,通过政策补贴、物化补助等方式,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料,每亩增施有机肥料50-100公斤;二是与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相结合,开展农家肥积造和堆沤工作,促进农村有机肥资源利用;三是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促进畜禽粪便就近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四是在畜禽分散养殖区建设小型有机肥堆沤池(场),方便农民利用畜禽粪便积造有机肥。

    3.深入推进科学施肥。一是以土壤测试、肥料田间试验为依据,建立施肥指标体系,划定科学施肥分区,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二是改进施肥方式方法为核心,着力改变农民施肥习惯、施肥方式、施肥方法,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将表施、撒施改为深施,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三是以提高施肥料率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缓控释肥应用,重点解决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追肥时期缺水问题,积极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摸索出适合我省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及方法,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四是以机械化深施肥为手段,积极与农机部门合作,改进农机具配套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基肥机械深施、机械深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

    4.加强土壤耕层建设。对土壤粘重、犁底层浅的旱地,配置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动力机械实施深松作业,深度达到25-30cm,有效加深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积极探索建立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深耕相结合耕作制度,逐步改变农民应用小型农机耕整地的现状

    5.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根据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围绕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在东部地区实施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的玉米垄侧栽培技术;在中部地区实施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的机械化深松(翻)、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推广高产抗旱品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在西部地区实施以补灌技术为主的机械化行走式坐水种技术、小白龙隔垄灌技术、喷灌技术等;在大中型灌区实施旋耕旱耙和水稻浅-湿-干湿润灌溉技术;全面组织开展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提高旱涝灾害预警能力。

    6.推进实施轮作制度。积极推进耕地轮作制度试点,优先支持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和产品,重点发展玉米和大豆轮作,统筹兼顾马铃薯、杂粮、油料等作物轮作。在区域上,以东部冷凉区为重点,兼顾中部和西部,在全省东、中、西不同生态区探索用地养地结合模式,发挥耕地轮作在推进生态建设、保护黑土地的综合作用。逐步探索建立与生产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禀赋相匹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豆轮作、粮经轮作等耕地轮作模式,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7.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一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扩大监测范围,在监测土壤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基础上增加土壤重金属和中微量元素的监测;二是建设省级耕地质量监测平台和县(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全省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建立耕地质量信息库、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和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标准;三是建立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网络体系,实现自动化监测。

    三、主要任务

    ()抓好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探索和应用。认真总结农安、榆树、公主岭和宁江区四个试点县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每年选择一批重点县()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模式和机制,采取整村或整乡推进方式,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深翻深松、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以及轮作等技术措施大力推广应用。

    ()强化耕地土壤肥力提升。重点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深松整地。一是秸秆还田培肥。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翻压还田、旋耕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选择一批重点县(市、区),采取整村或整乡推进方式,配置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机具,支持开展秸秆还田。二是增施有机肥。选择一批重点县(市、区),每县增施有机肥面积万亩以上,支持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处理,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料。三是深松整地保水保肥。在中西部地区选择一批重点县(),每县实施深松整地100万亩以上,每3年开展一次。

    ()抓好化肥减量控施。按照《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大力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选择一批重点县()示范推广化肥减施技术,每县建设1个百亩以上示范区,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

    ()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重点是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组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一是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因地制宜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20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1个省级墒情与旱情监测预警中心,建设50个县级土壤墒情和旱情固定监测站,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二是建设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建立省级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和县级耕地质量数据库,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状况,为农业行政管理、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区划调整和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完善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机制,提高县级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技术水平,选择部分县(市)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评价试点工作,对耕地土壤理化性状、生物群系、环境状况、障碍因素及设施保障条件等进行全面调查,综合评价耕地质量等级。

    四、保障措施

    ()强化统筹协调。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基础和长期工程,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搞好服务,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各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

    ()强化责任落实。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力度,严格落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责任,将该项工作列入市长和县长责任制内容,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同时要鼓励引导生产者,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采取用地养地结合的措施,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发挥农业部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的作用,分区域、分土壤类型提出耕地质量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技术方案,积极开展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措施。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开展协作,集成组装一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技术模式。

    ()强化政策扶持。各地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的支持,扩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来源,增加资金规模,创新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技术补贴、物化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多方合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强化宣传引导。积极组织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意义,推广用养结合典型经验,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 主办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  备案号:吉ICP备15007137号-1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152号,吉林省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e-Mailjltf2015@163.com


    长春网站建设  技术支持:广商网络科技 吉公网安备 220107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