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组织召开秸秆还田技术培训班
靳锋云站长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黑土地保护和秸秆还田工作提出了要求:一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抓好黑土地保护和秸秆还田工作。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东北黑土地退化问题高度关注,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抓好黑土地保护,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我们一定要将黑土地保护和秸秆还田提到重要日程,落实好黑土地保护各面措施,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二要以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为契机,推进黑土地保护技术普及应用。去年,我省农安等4个县成为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目前4个县初步建立了适合当地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经过两年的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但目前这些技术模式应用面积比较小,一些县(市)还只是把这些技术作为试验示范项目,并没有大力推广应用,我们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技术推广和田间技术指导,在推广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三要以秸秆综合利用为契机,抓好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工作。要按照《关于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提升耕地质量的通知》和《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探索和推广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技术,加强秸秆翻压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秸秆培肥地力,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大家对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更深的认识,各县(市)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一种或几种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同时要与秸秆还田经验丰富的县市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建立农机农艺联合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农民对秸秆还田认识,推动秸秆还田工作开展。
贯彻落实韩部长讲话精神 强化耕地质量监测保护职能
5月2日,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在京揭牌。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是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建设,承担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承担耕地与基本农田质量分等定级和质量保护有关工作;开展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产品及技术推广和项目建设等工作;受委托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其他相关工作等。
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在揭牌仪式上强调,强化耕地质量监测和保护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农业部门的职责所在,农业部门具有专业优势。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体系建设和装备条件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留下沃土。
为贯彻落实韩部长讲话精神,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强化耕地质量职能,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向吉林省人事厅申请加挂“吉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站”,并增设“耕地质量监测科”和 “耕地质量评价科”两个科室。
灌溉区玉米全量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操作规程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吉林省中部和西部灌溉区玉米膜下滴灌生产秸秆直接还田过程中的秸秆翻埋、整地、播种、化学除草、铺管覆膜、水肥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与收获等生产技术要求。
二、操作过程
1、秋季玉米秸秆翻埋
1.1 适宜时间
玉米进入完熟期能够进行穗收时,玉米秸秆含水率约为20%-30%条件下,即可作业。
1.2 秸秆切碎
大型机械收获后,用1JHY-200型秸秆切碎机将玉米秸秆粉碎,均匀抛散于田间,秸秆切碎长度<10 cm,切碎宽度≤1 cm,漏切率≤1.5%,抛撒不均匀率≤20%。
1.3 撒施秸秆腐解菌剂
在切碎的秸秆上撒施玉米秸秆腐解菌剂,适宜用量为30 kg/hm2,按秸秆腐解菌剂说明书使用。
1.4 增施氮肥
在粉碎的秸秆上撒施尿素,用量为105 kg/hm2为宜。
1.5 秸秆翻埋
用动力大于140马力的拖拉机牵引1LYFT-450型液压调幅翻转犁进行翻耕,作业深度约为30-35 cm,将秸秆翻埋至20-30 cm。
2、秋耙地与整地
根据土壤条件,采用1BZ-4.0型液压偏置重耙机直接耙地或SGTN-280型联合整地机将地旋耕耙平,碎土率≥60%,耙后地表平整度≤6 cm,灭茬合格率≥80%,达到播种状态。
3、翌年播种
3.1 播种时间
根据春季土壤墒情确定播种时间。当土壤5cm处地温稳定通过8℃、土壤耕层含水量在20%左右时,即可播种。
3.2 播种方式
播前重镇压,镇压强度为400-800 g/cm2,用2BMJQ气吸式精量铺膜播种机一次完成施底肥、播种、铺滴灌管、喷施除草剂、覆膜作业程序。机械播种深度控制在3-4 cm,播后进行滴灌,灌水量为100-150 t/hm2,播后及时覆土、喷施除草剂、覆膜。
3.3 播种密度
低肥力地块种植密度7.0-7.5万株/hm2,高肥力地块种植密度7.5-8.5万株/hm2。
4、化学除草
4.1 药剂选择与用量
一般选择乙草胺675g(a.i.)/hm2+莠去津855 g(a.i.)/hm2+2,4D丁酯216 g(a.i.)/hm2复配剂防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需要适当增加药量。
4.2 喷施方法
除草剂要在覆膜前均匀喷施,进行土壤封闭,喷药后要及时覆膜。
5、铺管覆膜
滴灌管带的铺设与降解地膜的覆盖同时进行,滴灌管铺放于播种带旁,毛面朝上,即流道向上。利用覆膜机在大垄两侧开沟,沟深8cm-10cm,把膜放在大垄上铺平拉紧,膜两边放在沟内,将两边覆土封严压实。此外,覆膜前应均匀喷施除草剂,覆膜时,选在无风天或早、晚风较小时进行。
6、水肥管理
6.1灌溉要求
6.1.1灌溉方式:膜下滴灌。
6.1.2需水总量
根据玉米需水规律与土壤墒情情况,确定灌水量。保证灌水定额与玉米生长生育期内降雨量总和达到400mm-450mm。各时期需水量参见表1。
表1 需水量分配
生育
阶段
播种期
拔节期
大喇叭
口期
灌浆期
乳熟期
全生育期
分配比例/%
10
15
30
35
10
100
需水量/mm
40-45
60-67.5
120-135
140-157.5
40-45
400-450
注:1mm灌水量相当于灌水10t/hm2
6.1.3补水灌溉时期
灌溉关键期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乳熟期,补水要依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土壤深度、土壤相对含水量确定。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下限(参见表2)时,应及时补水。
表2 灌溉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
生育阶段
苗期
拔节期
大喇叭
口期
灌浆期
乳熟期
土壤深度/cm
20
40
60
60
60
相对含水量/%
60
70
75
80
60
6.2 养分管理
6.2.1施肥量
化肥N 180-220 kg/hm2、P2O5 60-90 kg/hm2、K2O 70-100 kg/hm2。
6.2.2施肥方式
氮肥的30%作基肥施入,剩余70%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末期和灌浆期随水精确滴施。磷、钾肥的50%作基肥施入,剩余50%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末期和灌浆期随水精确滴施。
6.3 水肥一体化配置
玉米生育期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配置比例参见表3。
表3 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配制比例表
生育时期
灌水量
(t/hm2·次)
养分含量(%)
备注
N
P2O5
K2O
播种前
0
10
50
30
施基肥
播后
100~150
0
0
0
滴灌
拔节期
150~250
10
10
10
滴灌施肥
300~450
30
20
25
滴灌施肥
灌浆期
350~500
40
15
30
滴灌施肥
乳熟期
100~150
10
5
5
滴灌施肥
合计
1000~1500
100
100
100
-
7、田间管理
7.1 引苗
当玉米第一片真叶展开后要及时破膜引苗,防止捂苗、烧苗,注意用土封严苗孔。
7.2去分蘖
玉米5叶~6叶期要及时去除玉米植株的分蘖,除分蘖时要注意避免损伤主茎。
7.3喷施化控剂
在玉米生育期间,及时喷施化控防倒制剂,喷药时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喷施。
7.4 查田与清田
播种后要经常查看田间出苗情况,如发现地膜破损或地膜压不实的,要及时用土封盖,防治被风吹开,做到保墒保温。此外,及时清除田间弱苗、病株、无效株及田间地头杂草。
8、主要病虫害防治
8.1 粘虫防治
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进行虫情调查,百株玉米有粘虫3头以上时,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液800倍液喷雾,把粘虫消灭在三龄之前。
8.2 玉米螟防治
8.2.1 白僵菌田间防治
在7月上旬或中旬,玉米大喇叭口期,每公顷用7.5 kg白僵菌菌粉与60 kg细沙混拌均匀,撒于玉米心叶中,每株用量约1.0 g。
8.2.2赤眼蜂防治
在7月上旬至中旬,玉米螟孵化之前,第一次释放赤眼蜂(10.5万头/hm2),间隔5~7天再释放第二次(12万头/hm2)。
8.3叶斑病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10%苯醚甲环唑(世高)、50%异菌脲(扑海因)或70%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喷雾,间隔7~10天,连续施药2~3次。后期叶斑病可使用高杆作物喷药机喷施。
雨养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操作规程
一、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吉林省中部和东部雨养区玉米生产秸秆全量直接还田过程中的秸秆翻埋、整地、播种、养分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与收获等生产技术要求。
二、操作过程
1、秋季玉米秸秆翻埋
1.1适宜时间
玉米进入完熟期能够进行穗收时,玉米秸秆含水率约为20%-30%条件下,即可作业。
1.2秸秆切碎
大型机械收获后,用1JHY-200型秸秆切碎机将玉米秸秆粉碎,均匀抛散于田间,秸秆切碎长度<10 cm,切碎宽度≤1 cm,漏切率≤1.5%,抛撒不均匀率≤20%。
1.3撒施秸秆腐解菌剂
在切碎的秸秆上撒施玉米秸秆腐解菌剂,适宜用量为30 kg/hm2,按秸秆腐解菌剂说明书使用。
1.4增施氮肥
在粉碎的秸秆上撒施尿素,用量为105 kg/hm2为宜。
1.5秸秆翻埋
用动力大于140马力的拖拉机牵引1LYFT-450型液压调幅翻转犁进行翻耕,作业深度约为30-35cm,将秸秆翻埋至20-30cm。
2、秋耙地与整地
根据土壤条件,采用1BZ-4.0型液压偏置重耙机直接耙地或SGTN-280型联合整地机将地旋耕耙平,碎土率≥60%,耙后地表平整度≤6 cm,灭茬合格率≥80%,达到播种状态。
3、翌年播种
3.1播种时间
根据春季土壤墒情确定播种时间。当土壤5cm处地温稳定通过8℃、土壤耕层含水量在20%左右时,即可播种。
3.2播种方式
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平地播种,并一次性施入底肥。
3.3播种密度
低肥力地块种植密度5.5-6.0万株/hm2,高肥力地块种植密度6.0-7.0万株/hm2。
3.4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约3-4cm,做到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均匀。土壤较为干旱时,采取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保证种子播到湿土上。
3.5播后重镇压
播后及时重镇压,当土壤含水量在22%-24%时,镇压强度为400 g/cm2 -600 g/cm2。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2%时,镇压强度为600 g/cm2-800 g/cm2。
4、养分管理
4.1施肥总量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合理施肥量。肥料养分投入总量为N 180-220 kg/hm2、P2O5 50-90 kg/hm2、K2O 60-100 kg/hm2。
4.2施肥方式
4.2.1底肥
氮肥30%与全部磷、钾肥作底肥在播种时采用侧深施肥方式,置于种侧下5-10 cm。
4.2.2追肥
采用3WFZ-12型高秆作物施肥机于玉米需肥关键期施入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N肥总量的50%,灌浆期追施N肥总量的20%。
5、田间管理
5.1封闭除草
播种后应立即进行封闭除草。选用莠去津悬浮剂与草胺乳油(或异丙甲草胺)。在玉米播后苗前土壤较湿润时进行土壤喷雾。若遇干旱年份,土壤处理效果不佳,可使用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如草甘膦、扑草净等,按使用说明在杂草2-4叶期进行茎叶喷雾。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在较干旱时,宜使用高剂量,反之使用低剂量。
5.2查苗、定苗与引苗
播种10天后,每隔5天进行一次查种、查芽,对坏种、坏芽应及时催芽做水补种。幼苗4-5叶时一次性定苗。在正常出苗情况下,采用留均匀苗的原则进行定苗;在出苗不良情况下,采用不等距留大苗的原则进行定苗。
5.3促熟防倒
对于种植密度大、易遭风灾及植株高大的地块,应在拔节前及抽雄前选择性地喷施化控产品,防止倒伏,在使用化控产品时,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喷施。
5.4补水灌溉
在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如出现严重干旱应采用灌溉、小白龙等节水灌溉方式进行补充灌溉,每次灌溉量约为300 t/hm2。
5.5去除分蘖
玉米5-6叶期要及时去除玉米植株的分蘖。
6、病虫害防治
6.1粘虫防治
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虫情调查,如平均每株有一头粘虫,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液800倍液喷雾,把粘虫消灭在三龄之前。
6.2蚜虫防治
蚜虫多发生在抽雄干旱时期,如遇蚜虫危害严重应进行田间灌溉,改善玉米缺水条件,提高抗蚜性,如蚜虫发生量较大,应选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液8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6.3玉米螟防治
防治玉米螟方法主要包括赤眼蜂防治、白僵菌田间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
6.3.1赤眼蜂防治
在5月中旬至7月初,应根据虫情调查情况,在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分两次释放赤眼蜂22.5万头,第一次释放10.5万头,间隔5-7天释放第二次,将玉米螟消灭在孵化之前。
6.3.2白僵菌田间防治
在7月上旬或中旬,幼虫蛀茎前,每公顷用7.5kg白僵菌菌粉与75-100kg细沙或细土混拌均匀,撒于玉米心叶中,每株用量约1.0-1.5g。
6.3.3化学药剂防治
在7月上旬,玉米喇叭口期,调查田间玉米螟幼虫量,如虫量较大,应在蛀茎前,用3%克百威颗粒或3%辛硫磷颗粒剂均匀撒于玉米心叶中即可。使用上述药剂时应注意安全操作。
6.4 后期叶斑病防治
后期叶斑病主要为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发病初期喷施30%苯醚甲环唑2000-2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3次。
7、收获 机械收获。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简报 第十五期
来源:吉林省土壤肥料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05-16
- 上一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简报 第十六期
- 下一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简报 第十四期